范仲淹是谁?包拯到京城做官,吕夷简为什么要拉拢包拯?

庆历三年(公元1043年)冬,包拯来到了京城。这时,正是范仲淹推行“庆历新政”的开始阶段。朝廷里的官员们思想混乱,斗争也很激烈。

范仲淹,字希文,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。他两岁丧父,少年苦读。上学时虽然每天只能喝上两顿稀粥,但从不叫苦,并且读书时就立下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宏图大志。做官以后,他体察民情,为国担忧,曾多次建议改革弊政。庆历三年秋,他担任了参知政事(相当于副宰相)。在宋仁宗的支持下,推行了改革时弊的“庆历新政”。

庆历新政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,为后来王安石的变法奠定了基础。但是,由于新政直接触犯了皇亲国戚和大官僚们的切身利益,一开始就受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攻击。尤其是刚刚辞去宰相职务的吕夷简,对此更是怀恨在心。吕夷简虽然辞去宰相,但仍然参与朝廷的军国大事。他除了自己亲自给推行新政制造种种障碍之外,还指使御史中丞王拱宸表面上装着拥护新政,实际上在暗中积极网罗人马,乘机反对新政。

包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调进京城的。王拱宸这次调包拯到御史台(中央最高监察机关)来,用心是非常深的。他知道包拯耿直无私,敢于直言谏事,而且语锋犀利,不讲情面。像包拯这样的官员,王拱宸他们深怕被范仲淹选任要职推行新政,所以就企图抢先把他控制在自己的手里。这样,一者可以利用包拯的才能反对新政,再者也可以借包拯的清名装璜一下自己的门面。可是,包拯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。他进京以后,对王拱宸他们一没有甜言蜜语,二没有送礼行贿。除了临时的公务之外,就是读书习字,阅读朝廷颁发的各种条律公文。尽管有人也向他说了些朝廷里的斗争情况,可他从不妄加议论,只是细心观察,默不作声。王拱宸看到包拯是这么一种状态,心里不大满意。因为王拱宸一时摸不透包拯的心思,所以迟迟不让他正式任职,只叫他在御史台临时帮助些公务。

时间一天天过去了,包拯的态度还是那样不明朗,吕夷简却有点沉不住气了。他原来安排的一套计划,由于包拯的沉默而不能实现,心里很着急。于是,他便叫王拱宸去找包拯亲自谈一谈。

奇闻网
奇闻网 QiWenTop.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
  • 文章 10146
  • 今日 45
  • 访问量 1990551

微信分享

微信分享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
链接已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