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拯做官以来,不投靠人,不喜别人吹捧,不拉帮结伙,不谋私情

严冬的一个晚上,天气十分寒冷。晚饭后,包拯坐在红红的烛光下面,又一次细心地阅读范仲淹的十项治国良策(庆历新政的纲领)。当他看到要改变文官三年一升迁的磨勘(考核)法、限制恩荫(因先代做官而赐封子孙,叫恩荫)、选择能臣良将、裁减冗官和教民重农、加强武备时,喜形于色,口中不住地赞扬道:“范君真是天下之英才,治世之能臣呀!”

包拯一边看,一边想:假若按照新政的措施实行下去,时间不长,就会出现朝廷清明、官员廉洁、民不生盗、五谷丰登的可喜景像。处在危机状态的朝政局面马上就会扭转,大宋的天下将能长治久安.....

包拯正在想着,御史中丞王拱宸进来了。包拯一见,急忙上前施礼,非常客气地让他坐下。

王拱宸坐在椅子上,眼睛环视了一下四周,屋内空荡荡的。他又看了一眼桌案上堆积的书籍和公文,说:“您还是这样专心于书呀!”

包拯收拾着桌上的书籍,顺手把十项治国策公文压在了下面,说:“包某才疏学浅,理应如此!”

“好呀!我虽然公务繁忙,也是要抽空读点书来充实自己呀。古人说,终日思矣,莫若须臾学也。正因为如此,您进京来后,我也没有专门来贵舍拜访,实在是关照不周呀!”

包拯一听“拜访”两个字,就有点不大自然。但这是官场里的一句客套话,他也没大在意,随口就说:“王大人身为朝廷重臣,公务在身,今晚顶风冒寒光临敝舍,实在不敢当!”

“包大人不必客气,像您这样的官员来到御史台,我深感三生有幸!不过......”王拱宸用种亲切的眼光看了一下包拯。然后又说:

“您知道吗,您为什么能从地方调到朝廷来?”

包拯心里一惊。包拯很清楚,他的进京,完全是王拱宸一手操办的。不过,包拯一向认为,官员的升迁或调动,是治国安邦的需要,并不是那个人的功劳。所以,他思索了片刻说:“包某不才,多亏朝中官员荐举得以进京,实在惭愧。”

王拱宸听包拯说是朝中官员荐举,心里就不大高兴。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对包拯说:“吕老相公(夷简)听说你在地方上颇有清名,很器重你的才能。所以才由我向万岁荐举,把你调来朝廷。这些事情你还不知道吗?”

包拯做官以来,从不投靠什么人,也不喜欢别人吹捧。他以朝廷的法律为准,不拉帮结伙,不谋私情。所以,他对王拱宸的话并没有表示多大的谢意,只是说:“多蒙大人器重。”

奇闻网
奇闻网 QiWenTop.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
  • 文章 10146
  • 今日 45
  • 访问量 1990620

微信分享

微信分享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
链接已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