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在长安又过了一个年头。个人的不幸,人民的痛苦,折磨着他。在一个阴沉清冷的夜晚,外面洒着细雨,杜甫和郑虔正在你斟我酌地借酒浇愁。
郑虔是杜甫在长安结交的朋友,他懂得天文地理,还精通药理,理解音律、写字、绘画、作诗也都非常出色。有一次郑虔在自己的画上题了诗献给玄宗帝。玄宗帝看了,在上边题了“郑虔三绝”四个字。这时他正在长安任广文馆博士(这是一个闲散的、无所事事的职位),和杜甫的情谊很深。
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,杜甫遏制不住自己激愤之情,提高嗓子说:
“郑公,不少人一个一个做了大官,惟独你这样失意。那些大官,高入云霄的府第一座座兴建起来,山珍海味已经吃厌。可是你呢?一日三餐,是不是难以为继?你道德高过羲皇(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),你才华超过屈宋(屈原、宋玉),你济世文章受到当代人尊敬,政治上却这样失意,身后即使名垂千古,又有什么用呢? ......”
“老爷太太,行行好事!”正说间,远远传来街头乞食者凄苦的哀求声。这声音不禁使杜南想起发生在去年冬天的一幕悲剧。那一天北风呼啸,天寒地冻。杜甫在街头看见一个领发斑白的老人蜷缩着身子,瑟瑟发抖。旁边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,蓬头垢面,骨瘦如柴,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着:“爷爷,我肚子饿——”。老人看见杜甫,便伸出了孤苦无援的手。
“您老人家哪里人?怎么会沦落到这般地步?”杜甫含着同情的泪水问。
“唉,俺家在太行山,一家五口,儿子出去当兵,好几年了,一点音讯也没有。前年灾荒,颗粒无收,老伴饿死,媳妇为了活命也走了。我只得带着孙女儿一路沿门求乞。”老人淌着眼泪说。
杜甫把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全给了那老人,含着眼泪走了。
这天夜里,狂风紧吹,接着又纷纷扬扬,下了一场大雪。第二天早晨,风定了,门外雪深数尺。
“不知那老人和小孩怎样了。” 杜甫走到那里,只见那老人蟾缩着身子,一动不动地僵卧着,那小女孩扑在身上,哭叫者:“爷爷!爷爷!”她不懂爷爷已经咽了气,再也不会答应她了。杜甫的脸上挂下了两顺泪珠。这时旁边的高楼大厦里,传来一阵然扬的乐声,那些有钱人家正在饮酒赏雪呢!
想到这里,杜甫不禁不寒面慨,他对郑虔说:“今天,我高歌痛饮:明天,也许已经在街头倒毙......”杜甫是为郑度鸣不平,也是为自己鸣不平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