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重用房琯,他却对陛下不忠”,今天贺兰进明重提这话,不禁又勾起了肃宗帝对房琯的怀疑与怨恨,他以威严的眼光向群臣一扫,然后又转向宰相崔圆:“爱卿意下如何?”。
崔圆也是和房琯有宿怨的,他立即回答说:“贺兰大夫所言极是。晋朝的宰相王弼以清谈误国,房琯是当今的王弼,陛下要想大唐中兴,决不能以房琯为相。”
满朝正直的文武大臣都知道贺兰进明、崔圆等和房琯有宿怨,但看到肃宗帝怒形于色,都吓得面面相觑,不敢说一句话。此时,房琯向前跨了一步,开口自辩,肃宗帝却厉声说道:
“房琯,你陈陶兵败,本应论罪,朕姑念你缺少作战经验,不予治罪,且仍任宰相之职。岂知你不图报效,却常常称病不朝,不理政事,而且结党营私,深失孤望!”接着便宣布免去房馆宰相之职。
这时杜甫思想上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,目睹眼前情形,义愤填膺,一幕幕往事在脑海里翻腾:房琯年轻的时候,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,讲文论武,博学多能,他是一个多么有才识的、有作为的、风华正茂的人啊!就是这个房琯,辅弼国政,忠心耿耿,出生入死,正是一代贤臣,今天竟然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是非颠倒,善恶不分,不禁怒从心上起。同时想到自已是个谏官,相救忠良,义不容辞。于是他便不顾个人安危。毅然挺身而出,慷慨陈辞,毫不含棚地说:
“启禀整下,房琯年轻时就有盛名,平日每见他谈起国家灾难,就义形于色。他对些下是忠心的。理下不应该只看到他的小节而看不到他的大节。观且现在二京尚未收复,宗庙焚毁,山河破碎,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,陛下不能因为很小的过失,就免去大臣,应该‘弃细录大’。.....臣记得三国时有这样一个故事:魏文帝要把冀州十万士家迁到河南去。辛毗(pi)说:‘陛下用什么办法迁士家了?’文帝说:‘你是说我不应该迁士家吗?’辛毗说:“臣确实以为不应该!’文帝生气地说:‘我不跟你商议! '辛毗说:‘陛下既然让我做谋议之官,怎么能不和臣商议!我的话不是为了个人,而是为了朝廷,怎么能生我的气?’......像辛毗一样,我的话也是为了朝廷.....”
肃宗帝没等杜甫说完,便勃然大怒:“杜甫言词狂妄,偏袒房琯,着由三司审讯。”(唐代重要刑狱由刑部、御史台、大理寺会讯)于是杜甫不但没救了房馆,自己也被抓了起来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